文章为上海塔望咨询原创,禁止一切商业用途,转载请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。
Copyright Taste Wend all rights reserved.
食观察
受宅经济兴起、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,近来预制菜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。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,预制菜这一细分赛道突然火起来了。佛跳墙、花胶鸡、梅菜扣肉、酸汤鱼......原本餐厅里的招牌菜,越来越多走进消费者家庭,贴近日常三餐饮食的中餐菜式开始在电商平台、便利店等出售,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购买。预制菜市场的快速扩张与其广阔前景,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。站上风口,预制菜有望起飞。
预制菜是什么?目前市场发展如何?行业前景有多大?......本期,【塔望食业洞察】针对当下预制菜行业发展、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解读,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。
首先,我们来看下预制菜的定义。预制菜是指以农、畜、禽、水产品为原料,配以各种辅料,经预加工(如分切、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调味)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。
通常意义上的预制菜可分为四大类:即食食品、即热食品、即烹食品、即配食品。
即食食品:开包即食。即开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预制调理制品。如海带丝、碳烤鱿鱼丝、泡椒凤爪等。
即热食品:加热即食。经过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。
即烹食品:熟料加热调味食品。指经过相对深加工(加熟或浅油炸),按份分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材料,可以立即入锅,加上调味品进行调理的食品,属于半成品预制菜范畴。
即配食品:生料加热调味食品。指经过清洗、分切等初步加工而成的小块 肉、生鲜净菜等。
一.预制菜行业市场现状
市场现状1:国际预制菜发展成熟。
预制菜起源于美国,成熟于日本。当1920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试制成功后,速冻加工品随即问世。到50年代速冻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。而料理包最早出现在生活高度紧张的日本都市,随即在台湾的台北、高雄流行,被商家称为妈妈餐、住家便当。
预制菜品可以降低餐饮企业劳动用工成本,减少餐厅后厨的使用面积,还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,从而提升了餐饮企业的利润。因此,预制食品工艺便被广泛应用于餐饮连锁企业。
预制菜在美国餐饮渠道发展成熟,诞生了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 Sysco。日本最大的预制菜企业之一日冷食品,是日本最知名的品牌之一,其集团企业的业务遍及日本及全球市场。
市场现状2:国内预制菜品处于发展阶段,未来将迎来万亿元的高速发展期。
日本预制菜高速发展期为20世纪70-80年代初,年增速达到近20%。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核心经济指标跟当时的日本非常类似。由此可以论证预制菜在中国也有望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。
市场现状3:当下预制菜以餐饮渠道为主,逐渐向全渠道覆盖。
目前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食品销售渠道,如餐饮、商超、农贸市场、便利店、电商、专业外卖市场、一般流通等。其中餐饮企业是预制菜的最主要销售渠道。
市场现状4:当下预制菜市场呈现“4大门派”
1. 专业派 - 半成品菜供应链模式
代表企业:苏州好得睐、湖南聪厨、湖南佳宴食品、河北惠康食品等。
这类企业主要业务就是生产预制菜,拥有自己的工厂和预制菜品牌,也自建有相对完善的销售渠道。
优劣势:专攻预制菜,产品品类最丰富,研发和生产能力也最强劲,供应链能力最强大,是当前预制菜行业的主力军。但是,因为这类企业主要针对的是B端客户,没有充分考虑C端客户的应用场景。
2. 餐饮派 - 前店后厂 中央厨房模式
代表企业:海底捞、眉州东坡、新雅酒店、知味观、贾国龙功夫菜等。
这类企业中,既有像新雅酒店、知味观这种半成品菜的老兵,也有海底捞、贾国龙功夫菜这种新人。
优劣势:门店多,品牌知名度高,消费者基础强大,消费者接受度比较高,但是,这个派别通常主要是由餐厅后厨或者中央厨房生产预制菜,研发和生产能力有限,也很难大规模生产,且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。
3. 零售派 - 品牌输出 OEM代加工模式
代表企业:盒马鲜生、超级物种等。
以新零售样本盒马为例,为了打造半成品菜,盒马专门成立了“盒马工坊”,200多个SKU中,半成品菜占到一半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优劣势:新零售主要针对C端,对于客户需求更了解,一线城市,当地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更高。不过,新零售派通常采用的是代工模式,自主能力较弱。
4. 综合派 - 加入新赛道 中央工厂模式
代表企业:安井、三全、正大等。
这类企业通常有自己的主业,近年来看好预制菜的发展前景,开始加码预制菜。
优劣势:这个派别中的代表企业,在自己原来的赛道中都是大佬,因此,优势是品牌知名度高,消费者基础比较雄厚。但是,也可能会给消费者形成固有印象,觉得它们做预制菜不够专业。
二.预制菜消费洞察
虽然目前国内 B 端和 C 端两大市场都在高速成长期,但 to B端的餐饮渠道仍然占大头。据研究报告显示,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:2,to B服务仍是中国预制菜企业的主赛道。
预制菜B端客户洞察
1. B端客户关注的3大主要需求
(1)终端更需要多品类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做预制菜产品,品种越全越好。最好能为客户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,让客户不必跑多个地方,在一家店就能找到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,非常省心。”
实际上,在品类太少的情况下,不足以让餐饮企业减少厨师和小工的情况下,使用预制菜并不一定能节约成本。
一般情况下,在预制菜占菜品比达到 30%-40%以上,餐饮企业可较大比例减少厨师和小工,经济效益会显著提升。
(2)很多预制菜对新鲜程度要求高,需要大规模冷藏配送。
预制菜因为讲求新鲜,所以极其依赖供应链。海底捞曾表示,他们研发的预制菜冷藏状态的保质期为 4 天。所以在顾客下单后才开始生产,并保证产后24 小时完成配送。但是这种“工厂直配”模式目前只在北京地区试点,餐饮头部企业的海底捞尚且难以大规模配送,其他品牌更不必说。
(3)餐饮终端小型客户居多,需求以“多品类、高频次、小批量”为特征。
据统计数据显示,2020年度餐饮企业百强营业收入占全国餐饮收入的7.8%,其中近93%的销售额由全国中小型餐厅贡献而来。
对于中小餐厅,比如街边夫妻店、商场摊位店等,采购品类及数量会受营业额限制,只能进行多频次、小批量的采购,而且对菜品新鲜度、采购及时性都有很高的要求。
2. B端餐饮终端的经营痛点:提效、降本、统味、保全
提高上菜效率:半成品预制菜免择、免洗、免切、免配;可以提高上菜效率,减少客户就餐时的排队等待时间。
降低用工成本:半成品预制菜可直接烹饪或上桌,省去大量的中间环节,可部分替代餐饮酒店后厨人员,甚至是大厨,有效降低用工成本。
统一菜品口味:半成品预制菜可让餐饮企业有效避免因大厨请教、流动、离职,而产生的菜品口味下降、顾客流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保障食品安全:半成品预制菜由供应链方统一生产、配送,到店直接下锅烹饪,有效减少中间接触,保障食品安全。
预制菜C端消费者洞察
1. “懒宅人群”推动“懒宅经济”
“懒“人群年龄分布
“宅“人群年龄分布
(数据来源:QuestMobile 苏宁金融研究院)
市场流行说:80 后,开始懒宅;90 后,非常懒宅;00 后,“懒宅”以为常。越是年轻,愈加懒和宅。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“懒宅人群”呈现越年轻越懒宅的现象。90后是“懒宅主力”。“懒宅消费人群”刺激“懒宅消费经济”,带来的是速食消费需求的激增,推动了预制菜行业高速发展。
2. 黑天鹅事件,让更多的中国人选择在家做饭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消费者的用餐地点、饮食方式随之发生变化。据尼尔森最新研究,86%的中国内地受访者表示,与疫情之前相比,会更多地选择在家吃饭。
(数据来源:尼尔森研究)
年轻人不爱做饭、不会做饭、做的不好吃等因素成为疫情这一时间段的痛点。
3. 年轻白领消费者的关注点:省时、省力、省心、省钱
省时:没时间做。道道学菜谱,时间等不起。
省力:没精力做。天天下厨房,精力不够用。
省心:没厨艺做。顿顿叫外卖,健康伤不起。
省钱:没钱吃。常常上饭店,钱包伤不起。
预制菜,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班族/厨艺不精者,配料不够齐全,不会搭配主菜的烦恼。预制菜同时也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。“请朋友到家里吃饭”是当代社交最高礼遇,对于不善于做饭的年轻人,预制菜满足了他们“在家请客”的需求。原本的厨房小白,不用菜谱,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惊艳到亲友的厨师级口味,瞬间提升了自身的人设价值。
三.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
发展趋势1:懒宅经济推动预制菜C端迅速发展。
受疫情影响,“宅经济”已迎来高光时刻。随着年轻人的愈加“懒宅”,预制菜的购买率将大幅提升。
发展趋势2:渠道竞争转为品牌竞争
随着C端市场的发展,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,通过投放广告、举办推广活动、聘请代言人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。
发展趋势3:产品不断升级迭代,标准化预制菜成为新需求
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年轻消费者,预制菜从“能吃”、“好吃”,到“好吃且具有性价比”,再到“好吃+性价比+更好的体验感”,实现了不断的升级迭代。无论是五分钟出餐、微波菜品还是自热自嗨速食火锅米饭,都能做到和新鲜原料出品的无限接近。
发展趋势4: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,线上线下同时布局才是出路。
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抗击,预制菜的渠道也从餐饮、团餐等线下渠道开始转战家庭餐桌,发力新零售渠道,渠道下沉和定制生产也成为厂家的重要生存和发展手段。
据数据分析显示,电商渠道、私域流量型渠道和新型O2O渠道在预制菜销售渠道的占比中快速提升,也有大量新锐品牌选择从线上开始建立品牌。
发展趋势5:新媒体营销平台的崛起,助力产品高效且精准地触达消费者。
“好吃、好玩”等带有“网红化”标签的食品异军突起。背后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互联网的发展。当社交平台的传播性结合线上渠道的便捷性,品牌想要触达并触动更多新一代年轻消费者,需要更多的品牌创新输出。
四.预制菜行业发展思考
To B和to C两种渠道、两类人群,需要不同的品牌策略。
首先要解决品牌认知的问题:需要清晰化的解决品类问题。将行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认知,将企业语言转化为销售语言。
B端供应终局在于总成本领先下的剩者为王。对预制菜企业而言,在明确对于B端客户的价值点的前提下,只有做到成本最优,且渠道网络充分覆盖,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。
相较于B端市场,C端市场受众更加分散,场景更加多元。塔望认为,C端品牌的塑造方向在于:聚焦目标人群、挖掘消费痛点、深化消费场景。
对于当代“精致懒”的年轻消费人群来说,“既要、还要”成为其消费态度,预制菜的品质、颜值、健康甚至于氛围感都是选择标准,品牌必须满足用户不断进阶的消费需求,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。具体来说,品牌创新可做的如“趣味化产品名称和内容创意”+“独特的产品包装设计”等,产品创新可做的在于“好吃的、创新的产品口味口感”。然而,不管B端C端,最终的消费者都是C端。在塔望看来,预制菜品行业作为快节奏生活时代的产品,产品品质和用心是其根本。标准化工艺,趣味的营销能撬动消费者只是第一步,而能用真正好吃的口味和口感打造真正的预制品美食,是经营者们需要真正用去去思考并去想办法做到的,塔望认为,这是行业甚至是入局的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根本。
备注:文章部分素材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文章为上海塔望咨询原创,禁止一切商业用途,转载请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。
Copyright Taste Wend all rights reserved.